【眉县文学欣赏】记忆中的腊八粥 |
[ 时间:2021-01-06 | 浏览:4119次 ] |
转眼腊八节又到了,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起母亲的腊八粥。
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,是我们传统的腊八节。这一天,母亲都会买上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,然后在腊八节早上煮一大锅腊八粥,粥里面有花生,熊猫豆,黄豆等等干果,还要配上胡萝卜块,白萝卜块,豆腐块,香菜等等带颜色的菜,当然也离不了关中人最拿手的“臊子肉”。
关于腊八粥的故事,曾经听母亲讲过一些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,家里有老头、老太婆和儿子三个人。老两口勤勤恳恳地过日子,一家人和和睦睦,顺风顺水,可是儿子总是贪玩,老太婆总是跟老头说:“儿子现在小,等长大了,自然就懂事了。”可是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老头一场大病,让这个家庭瞬间陷入绝境,临死的时候,老头把儿子叫到跟前,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说:“孩子,你要记住:谁家地上耪得勤,谁家粮食打满院。你一定要勤劳,这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
老头走后,儿子还是不听话,老太婆省吃俭用给儿子娶了媳妇,原以为这样就有人管住儿子了,谁知媳妇和儿子一样懒惰,最后将家里囤积起来的粮食吃的精光,老太婆气的病倒,临终时把儿子媳妇叫到跟前,嘱咐说:“孩子,你们一定要记住:谁家烟囱先冒烟,谁家高粱先红尖。你们只有勤劳耕种,才会过上好日子的。”说完也离去了。
儿子儿媳没有记住老太婆的话,好吃懒做,太阳不升不起炕,地里庄稼不问津,慢慢的就吃光了父母留下的家业。那年冬天到了,冰天雪地,滴水成冰,两口子挤在破烂的房子里,冻的直打哆嗦,加上好几天没有吃饭,饿得天昏地转,到了腊月初八,两人把家里能吃的粮食全部下锅煮了一下,囫囵吞枣般吃了一顿,这才想起父母的话来。可是一切都晚了,最后还是被冻死了。于是,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,把各色的五谷杂粮煮起来,以便牢记父母对自己的嘱托:要勤俭持家,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。
几千年来,勤劳、勤奋和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。勤劳可以收获果实,勤奋可以取得成功,勤俭可以持家。自古以来,那些功成名就的人,都离不开一个“勤”字。业精于勤荒于嬉,以勤补拙,才能赢得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。
春天播种,夏天生长,秋天收获,冬天品尝,所以说播种和收获永远不在一个季节。如果一个人不劳动、好吃懒做,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贫困和愚痴买单。生活是平淡的、枯燥的,更是需要奋斗的。父母留给我们的再好再多,都需要我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守护。
小时候的记忆里,母亲总是提前将菜煮好,臊子肉炒好,把豆子和腊八用的玉米豆子先煮在锅里,半夜起来再用大火熬制,等到天明的时候,香味便会溢满整个房间。等到天刚蒙蒙亮时,就一碗一碗的给左邻右舍端去品尝,而邻居们也会将自己煮的腊八粥端给我们品尝,每家的味道其实都不一样,但那种刻在心里的爱都是一样的,如腊八粥一样朴实温暖。
长大后,有一次腊八节回家,母亲又是半夜起来熬制腊八粥,一次次的起身,用勺子搅拌,偶尔用手掐一下豆子,看看是否熟了,灶台里红彤彤的火光映红了母亲清瘦的脸庞,那一刻感觉母亲是世界上最美的母亲。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辛苦地煮腊八粥时,她总是笑笑说:你们爱吃,我就年年煮给你们吃。是的,腊八粥里藏的不仅是爱,还有母亲暖暖的心意。
人到中年以后,更加懂得母亲做腊八粥的意义了。腊八粥里,融入的不仅是母亲的一份责任,更重要的是一份浓浓的大爱。腊八粥色香味俱全,营养极其丰富,花生豆、芸豆、红枣、桂圆等等,加上父亲亲手碾制出来的玉米颗粒,经过母亲的调制后,成为我们年年腊八最向往的美食。
寒冷的冬天,捧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在手里,一口口地咀嚼,由里而外的香味瞬间会弥漫整个房间,那种幸福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。
人活着,总有一些记忆让你心心念念,这么多年了,每年的腊八节,都会想起母亲,想起她一生平平淡淡如同腊八粥一样平凡的爱。(作者 解亚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