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
举报电话:0917-5542337
举报邮箱:1017258916@qq.com
用户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

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眉县故事


散文欣赏《祭灶》

[ 作者:本站 | 发布时间:2021-06-02 | 浏览:8459次 ]

在秦岭北麓的太白山下,有一个关中西部最普通不过的小山村。那儿有我难忘的童年,有我抹不掉的乡愁回忆。自从有了记事意识之后,在我的脑海中,过年就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事情。那时,常常填不饱肚子。每年过了八月十五中秋节,就祈盼过年的脚步走得快些、再快些,恨不得一下子就到大年初一。喝一碗玉米碾的腊八粥后,便天天扳着手指数,初八,初九……,直数到腊月二十三,日思夜想终于迎来了北方的小年。

小年,即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。在中国,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,主要习俗之一是祭灶,就是“祭灶王”。灶王也叫“灶君”,中国民间称“灶王爷”。

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,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,后又休弃续娶李海棠。李氏好吃懒做,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,改嫁他人。张单家境败落,又遭火灾,双目失明.沦为乞丐。一天,他乞讨到一户人家,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,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,羞愧难当,碰死灶前,被姜太公封为灶王。

灶王最初只管火,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,被封为一家之主。他权力很大,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,只有一张画像,即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。两旁贴上"东厨司命主,南方火帝君"的对联,横批:“一家之主”。

记得小时候祭灶时,由于小麦磨的白面少得可怜,母亲就经常搭配一定数量的玉米面、高梁面,将白、黄、红三样面分别装在三个瓦盆中让其发酵,腊月气温太低,为了让起好的面能早点发酵好,母亲就在瓦盆上盖上厚厚的麻布,并盖上被子,通常要放在炕上最热的地方,经过一夜的时间进行发酵。由于三个面盆占了炕上很大的一块地方,晚上休息时,常常使我们姊妹们拥挤的睡不好觉。

腊月二十三一大早,母亲就将发酵好的面倒在案板上晾开,用力揉好三色面,最外面一层是厚厚的玉米面,中间是高梁面,里边是麦面,只有薄薄一层,将它们就做成圆圆的厚饼,上边刻上“吉”字等图案,共做成三十七个饼放在锅中烙。因一年十二个月,每个月三个饼,分别代表平安、吉祥和幸福三层意思,而多出一个饼,则寓意年年有余。烙好的灶干粮厚厚的呈现金果银的三色,鲜嫩可口。母亲将烙的灶干粮小心翼翼的藏起来,防止我们这群馋猫提前偷吃。

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,就开始祭灶。祭灶仪式神圣而讲究,灶君神像,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,两边配联为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,横批是“一家之主”。等到晚上天完全黑下来时,就在厨房贴有灶爷的像前,支起一个正方形的简易桌子当作贡桌,香炉里插上三柱香,点燃后很快厨房便弥漫在烟雾之中。而将三十六个灶干粮装在一个盆子里放在贡桌上,并摆上水果,酒等三样贡品,大人们虔诚地跪在灶王的画像前,叩头作揖,嘴中念念有词,我和弟妹们则在一旁偷着傻笑,只求祭拜仪式早点结束,我们好吃献给灶王的贡品。好不容易等到仪式结束了,还要再停一会儿,等香燃烧完,意思是让灶王享用献的贡品,然后才准我们吃。弟妹们争先恐后抢着贡品,这一天,我们有水果和灶干粮,能美美地吃个饱肚子,常常高兴的手舞足蹈,就别提有多高兴了!

每年祭灶的灶干粮一直要吃到腊月二十八九,母亲才蒸过年的花花馍。

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以后,人们就开始打扫庭院、居室,清除积垢,置办年货,制作过大年所需的食品,这样一直要忙到除夕夜。

如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,每当回忆起童年,过了腊八,浓浓的年味就会扑面而来,过了小年便是新年的前奏......新年到,盼望大人发压岁钱,穿新衣裳,放鞭炮,打雪仗……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今天,我真想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,再现童真的过年情景。那时农村老家祭灶的情形,仍历历浮现在眼前!……(作者 张永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