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
举报电话:0917-5542337
举报邮箱:1017258916@qq.com
用户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

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眉县故事


散文欣赏《走亲访友贺新年》

[ 作者:本站 | 发布时间:2021-05-17 | 浏览:8278次 ]

历经了长时间的积聚,年终于在正月初一正式轰轰烈烈地登场了。中国年不像西方年那样转瞬即逝,它自有中国年的味道——绵长、醇厚。有多长?半个月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长。有多厚?它是天地人合一的厚度,有千年历史。
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,敬天畏地的中国人在过年时对天地行完最隆重的礼节后,还会把天地的福祉彼此传达。于是,走亲访友贺新年便是过年的重头戏了,这是中国人绵延过年激情的特殊形式,是中国年特色的一种展现形式。

当然了,既是礼仪之邦的传统形式,走亲访友肯定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的,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讲究的。一般来说,走亲访友贺新年分为两个大的阶段,第一阶段是初一到初五,晚辈给长辈拜年,俗话叫做“拉礼”,第二个阶段是从初六到正月十五之间,长辈给晚辈回礼,也叫“回节”。

初一除了和族人、村人共庆新春外,有些亲戚是在初一就要走的。初一走什么亲戚呢?初一主要走干亲。所谓的“干亲”,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,又称寄亲,如干爹、干娘。过去认干亲一般有两种情况:一是因子女的"生辰八字"不好,为了给子女免除灾祸,以求吉祥,往往给孩子拜个“干爹”“干娘”;一种是一些青年时开始彼此结交的好友,到中老年,为了不使深厚的友谊终止,就让其子女认对方为父,以延续友情。所以被认的“干爹”“干娘”大多是“命很好”的人,或者有一定威望的人,或者是睦邻友好的人,他们自然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的。大人给拜干亲的也多是儿子,毕竟女儿不怎么值钱,随她命去。大年初一这天干儿子就带上厚礼前去给干爹干妈拜年。干爹干妈的招待自然是很热情的,孩子如果太小的话,还要给孩子缠百锁,挽缰绳,以求孩子富贵平安,到了孩子十二岁时再给孩子解百锁,解缰绳。

大年初二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——回娘家,这天出嫁的女子无论老少都要回娘家,而且要带上夫婿同行给父母拜年,民间称“姑爷节”、“迎婿日”。这种中国特色的“回娘家”步调惊人地一致,路上的队伍自是浩浩荡荡的。女子回娘家的心情和元春省亲的心情一样,阵势虽然不能与元春相比,但绝对是最强大的,带上夫婿、孩子,还有最隆重的礼品,兴高采烈地老早就出发了。娘家人自然也和贾府一样,全方位地做好了准备,老早站在路口等待着女儿回家。这里最大的看点是刚过门的新媳妇回娘家,农村风俗,第一年回娘家的女子要走的亲戚不仅是自己的亲娘、亲兄弟、亲叔伯,还要走门户,走亲戚的多少也是媳妇娘家门户大小的显示。一般来说第一年走的娘家亲戚少则十一二家,多则二三十家。而且第一年走娘家,礼数自然也是很重的,一般是五色礼,馍、糖、挂面是必须都有的,馍的多少也是彰显礼节的手段,少则十二个馍,多则十六个馍。所以,拉着架子车走亲戚的场景很常见。我们可以想想,路上一波又一波人,穿戴一新,拉着架子车兴高采烈的宏大场景。回到娘家后可能就和元春回到贾府一样,拉扯不完的话题,道不完的牵挂。当然了,这天绝不不会说出“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”的晦气话的,喜庆是今日的主题,这个一声“姑”,那个一声“女子”把心花都喊开了。吃饭时,东家叫,西家请,忙得小两口不停地给人道歉。

到了初三一般是走男方的舅家,俗话说的对:“男靠舅家撑面目,女靠娘家长精神,树有根,水有源,舅家的恩情比海深”。在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年代,婚姻范围都是有限的,同村、邻村结亲的现象都比较常见,所以小时候在舅家长大的孩子比较多。一家外甥百家外甥,外甥在舅家,谁见谁疼,谁碰上谁宠。许多孩子在舅家的幸福感远远胜过了自家,有句俗语说什么“走到你舅家门上了”说的就是外甥在舅家有多理直气壮。所以初二走完女方娘家,初三要走的亲戚就是男方的舅舅。酒一定要给舅舅带的,带的礼品肯定是舅舅喜欢吃的。外甥领着媳妇给舅舅拜年,舅舅乐着啦,舅舅值钱外甥是源自血缘关系的骨子里的疼爱,对外甥媳妇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疼,红包自然也是要准备的,饭桌上的菜肯定是最丰盛的。今日媳妇在男方舅家虽说没有昨日在娘家那么放松,但绝对是最尊贵的客人,其尊贵度可与新婚之日相媲。

至于初四、初五一般是前往七大姑八大姨家去拜年贺新春的。

过了初六就开始回节了,礼仪之邦讲究的是“礼尚往来”,回节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女方的娘家来回节,中国人喜双不喜单,所以娘家回节一般选择的是双日。这里有两个“第一”值得我们关注,第一个“第一”是婚后第一年的回节,肯定是大部队,凡是女方拜过年的亲戚及门户都是一骨碌全来,大人小孩一大群几十人。一方面是向男方及其邻居们证明自家门户的大小,另一方面通过男方家里人的态度来判断家庭的“真面目”和女方在家里的地位。所以第一年的回节对男方家庭来说是“过事”,是一件大事,除了跟集买菜,买瓜子花生水果糖外,有时候还要请厨师来亲自掌勺的。新媳妇看着娘家人大部队到来,自有人多势众的感觉,清早起来老早就是打扫庭院,准备饭菜,忙碌中的喜悦怎么也掩饰不住。招待不用说除了臊子面外还有“八凉八热”的精品菜。第二个“第一”是有了小孩的第一年,女方娘家在正月回节时送灯笼就是大事了,一般是这年女方走的亲戚都得给孩子送灯笼,灯笼的式样很多,有宫灯、碌碡灯(圆灯)、莲花灯、盆灯、羊灯、鱼灯等,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,一般送一对灯笼,一把10根蜡烛,女方走的亲戚多的话,第一年收到的灯笼可能就是一二十个。以后正月里有些亲戚可能不再送灯笼了,但孩子他舅必须送的,一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,俗话说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(舅)”。孩子接到灯后,每晚就开始挑灯笼了,即使孩子太小不会挑,大人也会在晚上给孩子把灯笼点着挂在头顶让孩子看,感受来自亲情的团团圆圆、红红火火等美好的祝愿。

年就在这走亲访友、礼尚往来中以风俗的形式自觉地将亲情展现得沸沸扬扬,欢腾热烈,将中国味演绎得纯纯正正,温馨醇厚。(作者 魏飞)